怎样找股票配资客户 恒坤新材IPO:自产+引进双重业务模式,低产能利用率与寻求高估值——净额法VS总额法,会计是门艺术
本周上会企业,恒坤新材,科创板怎样找股票配资客户,24年12月份受理,7个多月的时间上会,这节奏算很顺利
一、概览
集成电路,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产品主要应用于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生产制造的光刻、薄膜沉积等工艺环节,具体量产产品包括SOC、BARC、i-Line光刻胶、KrF光刻胶等
恒坤新材的业务模式分为自产/引进,两类,不过从招股说明书中看出,“引进”并非是单纯的进货后卖出,还涉及“全面跟进客户送样测试、反馈改良以及产品调整等核心环节”,可能也是行业特性?
从收入结构来看,自产产品和引进产品,报告期初占比基本四六开,最新报告期六四开,从产品来看,基本光刻材料是收入的扛把子选手,占比在8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恒坤新材的引进产品是按照净额法确认的收入,相当于仅是差额部分——这种情况下的收入比重都能达到接近40%,总交易额应该会更大图片,以及,这种结算方式下,成本仅为运输费,相应的毛利率就会很高,95%了……
So,对恒坤新材财报数据的认知,得考虑到这个因素,(其实笔者不是很懂,按照前述招股说明书对于引进业务的表述,“全面跟进客户送样测试、反馈改良以及产品调整等核心环节”blablabla,直觉上应该用总额法核算,更加合理?)
审核显然也问了这个问题,采用总额法,反馈回复的论据,有些论证力度很强,有些其实“可左可右”图片
但,从分析和认知公司的纬度,总额法显然要更加合适些——关于业务的反馈及回复,大部分也都是按照还原为总额法口径进行对比分析的
来看下总额法下,自产和引进产品的收入占比
结合前面的资料,总额法口径下,2022-2024年,自产/引进产品的收入分别为:1.24/6.20,1.91/5.52,3.44/6.36——总额法下,更高的总收入,更低的自营收入占比(最新报告期瞬间从六四开变成四六开),更低的毛利率和净利率
会计果然是门艺术……图片
收入22/23年差异不大,但24年增量明显,新增收入1.8亿,接近50%的增长率,报告期内净利率差异很大,期初30%+,逐步降低至最新报告期的不足20%,估计也都是跟会计核算方法有关
客户基本都ABC代替披露了,前五大客户比较稳定,23/24年都是ABCDE,客户集中度高,基本就是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而前五大中,AB俩占比又基本在85%+,24年这俩贡献的收入增量1.7亿——基本就是24年恒坤新材的收入增量来源
——供应商也都ABC代替披露了,第一大供应商A占比50%+
恒坤新材的几大产品,报告期内的产能利用率都不太高啊,最高的一个产品最高的年度也才勉强过50%,募投项目是啥?募资用来干什么?图片
用于前驱体二期项目和先进材料项目,应该也都是恒坤新材目前的主要产品,拟募资金额10亿左右,算下来二级市场寻求的估值100亿,PE 103+,啧啧啧,不愧是半导体行业图片
这还是去掉了一个募投项目、调减后的估值,申报稿更高,120亿……图片
二、净利率差异之因
Emmmm,这个问题的认知,得基于上述关于自产/引进产品财务核算的方法选择来看
财务核算的不同,导致自产/引进产品的毛利率差异过大,且产品结构占比的波动变化很大,导致仅从财务报表的列示角度来看,年度之间的综合毛利率差异很大——这应该是影响净利率波动的核心原因,如果按前述总额法核算的收入7.44/7.43/9.80,净利润0.99/0.90/0.97,22/23年差异就不大了,24年稍低,但波动也不算大,看看财务报表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
——个人觉得,恒坤新材的报表列示是很奇怪的,从业务情况来看,引进产品按总额或净额,其实可左可右,fine,即便要采用净额法结算,那么针对于引进产品,列示口径不该按照净额口径下的产品分类的各类数据去对比分析毛利率等细节指标的差异波动,这种分析口径很奇怪…
财务报表简单看一下,其他没什么特别笔者感兴趣的地方怎样找股票配资客户,一笔三百多万的营业外支出“子公司所购置土地未能用于既定用途,累计已投入的工程支出转入营业外支出”——也没看到更多的信息,就这样吧